2022年8月25日是全國第六個殘疾預防日,本次宣傳教育活動的主題為“普及殘疾預防知識,建設健康中國”。
殘疾風險伴隨著每個人,先天獲得、慢性病纏身、精神疾病、意外傷害等。殘疾預防與個人健康、家庭幸福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息息相關,而采取適當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多數殘疾的發生,提高全社會殘疾風險綜合防控能力,有效控制和減少殘疾發生。
什么是殘疾預防?
殘疾預防是指在了解致殘原因的基礎上,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、途徑,防止、控制或延遲殘疾的發生。
殘疾預防的內容有哪些?
殘疾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:
1、一級預防,即通過免疫接種、預防性咨詢及指導、預防性保健、避免引發傷病的危險因素或危險源、實行健康的生活方式、提倡合理行為及精神衛生、安全防護照顧等措施,預防致殘性傷害和殘疾的發生。
2、二級預防,即通過殘疾早期篩查、定期健康檢查、控制危險因素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、早期醫療干預、早期康復治療等措施防止傷害后出現殘疾。
3、三級預防,即通過康復功能訓練、假肢矯形器及輔助器具使用、康復咨詢、支持性醫療及護理、必要的矯形替代性及補償性手術等措施,防止殘疾后出現殘障。
殘疾分為哪幾類?
視力殘疾、聽力殘疾、言語殘疾、智力殘疾、肢體殘疾、精神殘疾、多重殘疾。
我們身邊主要的致殘原因有哪些?
我們身邊常見的致殘原因有三大類:
遺傳和發育因素;
環境和行為因素;
傷害與疾病因素。
這三類因素交叉作用,造成殘疾。
怎樣預防疾病致殘?
人類所患疾病通常分為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。
1、常見的容易導致殘疾的傳染性疾病有: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癥,可引起肌肉萎縮、肢體畸形;乙型腦炎、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可影響腦功能,引起失語、強直性癱瘓、智力障礙、精神失常等;沙眼也是一種傳染病,可以影響視力,重者致盲;還有許多傳染性疾病如麻風病、麻疹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都可能致殘。
預防傳染性疾病的關鍵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,主要措施有:鍛煉身體,加強營,預防接種,提高人群的免疫力,免受傳染病的侵襲。預防傳染性疾病的三個重要環節是:消滅傳染源、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。
2、常見的容易導致殘疾的非傳染性疾病,如高血壓可導致偏癱,糖尿病可致視力殘疾和截肢,帕金森病導致身體運動障礙,還有老年性癡呆等疾病導致智力下降。
預防非傳染性疾病致殘,首先要樹立愛護身體的意識,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;此外還要有合理科學的健康飲食,保證每天必需的蛋白質、維生素,攝取低熱量、低鹽、低糖飲食;堅持每天適量地運動,如慢跑游泳、散步等;戒掉煙酒,改掉藥物依賴等不良行為;如身體感到不適或有癥狀出現時,應盡早到醫院診斷、治療和康復;遵醫囑進行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方面的監測;按時合理服用藥物避免并發癥和殘疾的出現。
怎樣避免家庭意外事故致殘?
在家庭中發生意外傷害,甚至導致死亡的慘痛實例有很多,關鍵是人們常常疏忽了一些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。在家庭中,有幾個需要加強的“保安區”:
陽臺和窗臺。有的孩子爬上陽臺觀望街景,卻不幸從陽臺上掉下來;甚至還有成年人在陽臺上曬衣服或在窗臺上擦玻璃時,由于身子探出太多失去重心,而從陽臺或窗臺邊翻落下去。陽臺和窗臺是“事故多發區”,也就是每個家庭需要重視區域,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,千萬不可大意。
廚房。廚房有火源,是防火的“重地”,像煤油、汽油等一些易燃物品都不宜存放在廚房內,在煤氣爐上煮飯熬湯時,必須有人在場,以防溢出的湯水將火熄滅后致煤氣溢出,時間一長就會導致中毒,一旦碰上火星,就會引起火災。
馬路、湖邊、河邊等。因為小孩的好奇心都很強,喜歡在馬路、湖邊、河邊等地觀望玩耍,甚至蹦跳、打鬧,這很危險。要加強對這些地方的安全防護,以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。
抽煙者周圍。每年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家庭由于抽煙不慎而引起火災。有人喜歡躺在床上抽煙,很容易會引起火災,所以要嚴加防范。
家庭“帶電區”。家庭中有各種電器,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加強安全用電的常識,多學習安全用電的基本知識,避免觸電和引起火災。
怎樣避免少年兒童交通事故致殘?
造成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因是人、車、路、環境與管理等方面的問題,其中人是主要因素,人包括車輛駕駛員、騎自行車的人和行人等,而少年兒童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致殘,甚至造成死亡。
少年兒童活潑好動、反應快,但生活經驗少,缺乏交通安全常識,不了解機動車的危險性。在少年兒童交通事故中,年齡較小的兒童以突然躥出而引發的事故較多,年齡稍大的兒童多因在馬路上追逐、騎自行車或攀爬車輛等而發生交通事故。因此,駕駛員應掌握不同年齡兒童的特征,盡早采取不同的措施。對年齡較小的兒童要注意觀察其動靜,要防止他們因撿拾玩具或其他東西突然躥上公路,也要防止他們因奔跑收不住腳而沖向公路;對年齡稍大的兒童,要防止因攀爬車輛、在下坡處玩滑輪車或騎自行車而導致車輛相撞。家長、幼兒園和學校要加強預防交通事故致殘的宣傳教育,學齡前兒童必須由成人帶領乘車和過馬路。
怎樣避免工傷事故致殘?
企業職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個人傷害、急性中毒事件等稱為工傷事故,近年來有高發趨勢。為了避免工傷事故發生,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:
一是避免不安全行為。如操作錯誤,使用不安全設備,接近或進入危險場所,攀爬或坐在不安全的位置等。
二是避免處于不安全環境。如設備在非正常狀態運行,防護、警示裝置缺乏或有缺陷,生產場所環境不良,安全通道狹窄等。
三是加強個人防護。要通過宣傳提高員工的我防護意識,企業要根據作業環境的危險程度選擇適合的個人防護用品等。
四是制定并嚴格遵守規章制度,從源頭上杜絕工傷事故致殘。
哪些職業環境容易導致殘疾發生?
每個工作人員都處在一定的職業環境中,有些職業環境具有一定的潛在危險,如不采取有效措施,就容易導致員工發生殘疾。
職業環境致殘因素可概括為7類:
化學性因素,如有害化學物質引起中毒或職業性腫瘤。
生產性粉塵引起的矽肺等呼吸系統疾病。
物理性因素,如電離與非電離輻射、噪音、振動等引起的眼部疾病、耳聾、振動病等。
生物因素,如工作中密切接觸微生物、寄生蟲或攜帶病原微生物的動物而致的感染等。
力學因素,如手工重復操作或重力負荷等引起慢性肌肉、骨骼疾病或工傷。
心理社會因素,如精神緊張或工作安排不當等引起的疾病。
職業性外傷等。
常見的哪些毒性物質可以致殘?
藥物、酒精、各種有害化學物質、放射性物質、農藥等均可以致殘。
濫用鏈霉素、卡那霉素、慶大霉素等藥物可導致耳聾;酒精和過量鎮靜藥物可引起感覺、情感、智力的改變;“反應停”藥物曾在世界上造成了一次新生兒短肢畸形災難性的流行,致殘者多達萬人以上。
兒童生長發育期,中樞神經系統對鉛的毒性作用非常敏感,汽車廢氣中含鉛量高,兒童血鉛水平高于600微克/升是一個危險信號;鉛中毒主要表現為學習能力減弱,智商降低;一氧化碳中毒可使大腦缺氧,出現偏癱、失語、失明、繼發性癲癇等;砷中毒可導致肢端壞疽;地方性氟中毒可導致氟骨癥,造成四肢關節和脊柱的疼痛、變形、僵直,患者勞動能力基本喪失,還有許多其他毒性物質達到一定量或接觸時間過長也可致殘。
人的一生當中會面臨各種各樣可能致殘的危險因素,有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,有些則是客觀的必然。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,人口流動頻繁,工作節奏較快,以及生產安全事故、交通事故和環境污染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,都增加了殘疾發生的風險。
殘疾預防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,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,殘疾預防需“從我做起”。